你的位置:奇亿注册 > 关于奇亿注册 >

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镇各自然村历史演变及管辖归属

发布日期:2024-08-26 02:00    点击次数:89

​​(按:本资料为多年前的,由于拆迁合并,很多自然村在乡村建设中消失于历史前进的洪流中,自然村的行政归属也产生了变化,现把这些过去资料录出,也算是对历史记忆的刻录吧)

华山镇(现华山街道)

  华山镇 位于历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以此7公里。面积6O.81平方公里。16195户,56187人。辖46个行政村,62个自然村。镇政府驻地洪家园。

  明崇祯十三年(1640)属黄台路。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)属东北乡。民国十三年(1924)属张马乡。1950年属第二区华山乡。1955年属大辛区华山乡。1958年由历城县合并于济南市郊区仍为华山乡。1959年划属东郊公社华山管理区,1960年划属济南市东郊公社。1961年划为历城县东郊区华山公社。1965年设东郊公社辖华山公社。1980年划归重建济南市郊区,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撤社设华山镇。1987年撤郊区和历城县,设立历城区华山镇至今。

  洪家园 位于小清河北岸,卧牛山东南麓,华山东北。南为菜园庄,北邻卧牛山东村。628户,2343人。设洪家园村民委员会。村中有唐槐一株。

  明代,原名洪花园。早有宋、贾两氏定居。相传,堰头有位洪氏曾在朝为官,在此建有一座花园,因名。后沿称洪家园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黄台路:洪家园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洪家园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洪家园”。

  霍家流 位于洪家园以北5公里,黄河南岸,东邻西李家庄,南为刘姑店,西为新开店。46户,176人。设霍家流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霍家楼。俗称霍家庄。霍亲、霍印兄弟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定居,因建有一座小楼而得名。清光绪年间(1875—1909)黄河在此决口后,沿称霍家流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霍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保全二;霍家溜”。

  西李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北5.5公里,黄河南岸,东有桃园,西南邻霍家流。182户,676人。设西李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李家庄。李天祥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明代末期,蔡孟秋兄弟仨又由遥墙蔡家沟迁来,曾改称“蔡家沟李家庄”。1958年为区分同名村,加方位沿称西李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李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闵孝二:李家庄”。

  桃园 位于洪家园东北8公里,荷花路东,南邻苌家庄,西南为坝子。196户,802人。设桃园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桃园庄。住户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因周围桃树园子甚多而得名。后沿称桃园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营城路:桃园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闵孝三:桃园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闵孝三:桃园”。

  傅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北4.5公里,黄河东岸,东邻新开店,南为堰头。275户,1064人。设傅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据《傅氏族谱》记载:明代初期,傅亮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至历城堰头镇。“傅以武功受封明成将军。其后绵延于镇北聚族而居,组成部落,至今乃傅家庄是也。”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大清河(黄河)路:傅家庄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傅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傅家庄”。

  新开店 位于洪家园以北5公里,黄河南岸,东邻刘姑店,西为傅家庄。173户,687人。设新开店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代,原名新开口。因地处黄河岸边,有一新建的渡口而得名。县志记载:明《历乘》“新开渡”,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大清河(黄河)路:新开口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新开口”。清顺治年间(1664—1661),陈氏两户又由黄河北邢家渡迁入。众人嫌村名不佳,故沿称新开店。

  刘姑店 位于洪家园以北5公里,南为北辛店,西南邻田家庄。183户,694人。设刘姑店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相传,此处原有东北、西南一条“北官道”。有位刘氏姑娘在道旁开店,故沿称刘姑店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沙河路:刘姑店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刘姑店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刘姑店”。

  田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北4.5公里,南邻北辛店,西北为新开店。10户,40人。属刘姑店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一l398),田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田家庄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沙河路:田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田家庄”。

  北辛店 位于洪家园以北3.5公里,荷花路北,南邻孟家庄,北为刘姑店。250户,920人。设北辛店村民委员会。

  相传,据村北清顺治年间(1644—1661)一座“镇武庙”碑文记载,原名辛店。有朱、李、许诸氏由惠民地区投奔朱家的姑姑而来,在此合开一店而得名。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有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辛店”的记载。1950年间,为区分同名村,加方位沿称北辛店。

  朱家桥 位于洪家园东北4.5公里,荷花路北侧,东北邻苏家庄,西北为刘姑店,南为王家闸。372户,1391人。设朱家桥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有位叫朱三省的风水先生在此早居建村。在村前小清河上曾修建七孔石桥一座,故沿称朱家桥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沙河路:朱家桥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朱家桥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朱家桥”。

  苏家庄 位于洪家园东北5.5公里,荷花路北侧,东南邻朱家庄,西为朱家桥。387户,1448人。设苏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据《苏氏家谱》记载:明洪武二年(1369),始祖苏义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居山东省历城苏家庄。曾名苏家沟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沙河路:苏家沟”,清康熙《历城县志》“沙河路:苏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苏家庄”。

  朱家庄 位于洪家园东北5.5公里,小清河北岸,南邻东沙河,西北邻苏家庄。343户,1265人。设朱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朱准在此早居建村,以姓氏得名朱家庄。据孙、刘家谱记载:明洪武二年(1369)遭大灾,朱家庄只有两户朱家幸存者,其他住户皆死于非命。以后孙、刘两氏又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入,仍沿称朱家庄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沙河路:朱家庄”,清康熙《历城县志》“沙河路沙河镇:朱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朱家庄”。

  坝子 位于洪家园东北7公里,小清河北岸,东邻马家庄,西为苏家庄。733户,2438人。设坝子村民委员会。农历一、六日逢集。1951年,曾为历城县政府驻地。

  原名坝子屯。曾称坝子镇。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住户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。因村南小清河上建有南北防水坝,又是扎营屯兵之地,遂之建村而得名。曾因经商者较多形成集镇,又称坝子镇。以后沿称坝子(1992年,陈家后门、后辛庄合并于坝子)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营城路:坝子屯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闵孝三:坝子屯(一、六日集)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闵孝三:坝子屯”。

  马家庄 位于洪家园东北8公里,小清河北岸,西邻坝子,北为苌家庄。8O户,280人。属坝子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马家庄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营城路:马家庄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闵孝三:马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闵孝三:马家庄”。

  苌家庄 位于洪家园东北8公里,小清河西岸,南为马家庄,北邻桃园。236户,964人。设苌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苌氏早居建村,以姓氏得名苌家庄。县志记载:明《历乘》“总铺:苌庄铺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闵孝三:苌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闵孝三:苌家庄”。

  程家庄 位于洪家园东北8.5公里,小清河北岸,东为刘家庄,西邻马家庄,西北为苌家庄。125户,449人。设程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),程常、程勇兄弟由遥墙西北马官寨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程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闵孝三:程家庄”’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闵孝三:程家庄”。

  西河崖头 位于洪家园西北3.25公里,黄河南岸,东邻堰头,西为后张家庄,东南邻东河崖头。13O户,482人。设西河崖头村民委员会。

  相传,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邓、汝、赵、彭四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定居,各自建村为邓家庄,汝家楼、赵家庄、彭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邓家庄、汝家楼、赵家庄、彭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汝家楼、赵家庄、邓家庄、彭家庄’’。约在民国二十九年(1940)前后,因村北河崖头有一繁荣的码头,便将其4村合并,称河崖头。1958年,又以村中的湾为界分东、西两个村,该村位西,沿称西河崖头。

  东河崖头 位于洪家园西北2.5公里,东为堰头,西北邻西河崖头。104户,382人。设东河崖头村民委员会。

 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河崖头同。因该村位东,沿称东河崖头。

  堰头 位于洪家园西北2.25公里,北为傅家庄,南邻北小街,西为西河崖头。314户,1060人。设堰头村民委员会。农历三、八日逢集。

  相传,建村于元代,曾名堰头镇。俗称埝头。因地处黄河岸边,为防黄河决口和大水漫流,以修筑堰堤分流其水,沿称村名堰头。史志记载: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堰头镇:府东北二十里,亦曰下泺堰。亦日泺口即泺水大清河处。筑堰以分其流,因日堰头”,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大清河路:堰头镇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:堰头庄(明设巡检司。三、八日集。在城北十八里)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堰头镇”。

  孟家庄 位于洪家园东北2.5公里,小清河北岸,东北邻王家闸,西为小洼庄,北为北辛店。320户,1224人。设孟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孟传孔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孟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闵孝三:孟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闵孝三:孟家庄”。

  王家闸 位于洪家园东北3.5公里,小清河北岸,东邻西沙河,西南邻孟家庄,西北为北辛店。264户,964人。设王家闸村民委员会。

  原名三槐树村。明崇祯八年(1635),王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因地处有三棵大槐树而得名。后因在村前小清河上建有一座水闸,沿称王家闸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沙河路:王家闸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王家闸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王家闸”。

  姬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6公里,黄河东岸,东邻济青高速公路济南零点立交桥,南为高墙王庄,北为亓家庄。尸,人。设姬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),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姬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姬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姬冢庄”。

  亓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6公里,黄河公路大桥西侧,东邻小张庄,南为姬家庄。280户,1100人。设亓家庄村民委员会。农历一、六日逢集。

  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20),亓成由莱芜县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亓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亓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亓家庄”。

  小张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5.5公里,北依黄河大堤,东为蒋家沟,西邻亓家庄。80户,300人。属亓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锞子张家庄,张从学由黄河北王家店迁此建村,以做买卖糊纸锞子谋生而得名。后沿称小张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张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鹊华四:小张家庄”。

  蒋家沟 位于洪家园以西5公里,黄河公路大桥南,西邻小张庄,东为韩家桥。244户,850人。设蒋家沟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蒋家庄,蒋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后以村西有条大沟,沿称蒋家沟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蒋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蒋家沟”。

  张褚窝 位于洪家园以西5公里,西北邻黄河公路大桥,南邻蒋家沟,西南为亓家庄。76户,330人。属蒋家沟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张褚家窝。张、褚二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因地处黄河大堤内,故名。据《孙氏族谱》记载:始祖原籍直隶(河北省)枣强人。明永乐年间(1403—1424),迁居历邑东北张褚家窝。后沿称张褚窝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大清河路:张除家窝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南会清一:张褚家窝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南会清一:张褚家窝”。

  前张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北3.75公里,黄河大堤东,东为东河崖头,西南邻路家庄,北为后张家庄。156户,540人。设前张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张家庄,张氏诸户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张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张家庄”。后又分两地建村,此处位前,沿称前张家庄。

  后张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北4.5公里,黄河南岸,东为西河崖头,南邻前张家庄。55户,194人。属前张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前张家庄同。此处位后,沿称后张家庄。

  路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4公里,黄河大堤东侧,东北为前张家庄,南邻韩家桥,西北为张褚窝。55户216人。属前张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路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路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路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路家庄”。

  韩家桥 位于洪家园以西4.25公里,黄河大堤南侧,东北邻路家庄,西为蒋家沟。44户,130人。属前张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韩家庄,韩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因在村处修建一座大孔石桥,以后沿称韩家桥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韩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韩家桥”。

  马家桥 位于洪家园西北2公里,济青高速公路南侧,东邻南小街,西南为陈家庄,西北为东河崖头。221户,776人。设马家桥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一l398),马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居王舍人庄北水坡后又迁此建村,因村东小清河支流上曾修建石桥一座,以后沿称马家桥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马家桥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马家桥”。

  南小街 位于洪家园西北1.5公里,济青高速公路南侧,东邻小马家桥,西为马家桥,北邻北小街。225户,885人。设南小街村民委员会。

  原名安家庄。俗称小街子。据《安氏家谱》记载:明洪武二年(1369),安千、安万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而得名。以后住户增多形成一条东、西街,又称小街子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大清河(黄河)路:小街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南会清一:小街子"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马家乡南会清一:小街子”。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村被黄河水淹没,又从堰里迁到堰外在此建村。后以街为界分南、北两个村,此处位南,沿称南小街。

  北小街 位于洪家园西北1.5公里,济青高速公路南侧,东邻卧牛山西村,南邻南小街,北为堰头。73户,266人。设北小街村民委员会。

 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南小街同。该处位北,沿称北小街。

  山头店 位于洪家园以西1.5公里,西南依卧牛山,西为陈家庄,北为南小街。144户,520人。设山头店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赵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于光光顶山前,并在此开店,而得名山头店。建国后便于管理生产,将村西“老庄”(原属山头店大队)合并为一村。仍沿称山头店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堰头一:山头店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山头店”。

  卧牛山西村 位于洪家园西北1公里,卧牛山北山脚下,东邻卧牛山中村,西为北小街。352户,481人。设卧牛山西村村民委员会。

  原名卧牛山庄。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因黄河决口,住户由堰头迁居卧牛山脚下建村,以山得名。1960年为便于管理生产,分为西、中、东3个村,此处位西,沿称卧牛山西村。

  小马家桥 位于洪家园以西1公里,卧牛山西麓,东北为卧牛山东村,西邻南小街。47户,193人。属卧牛山西村村民委员会。

  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黄河决口,村庄被淹,住户由村西马家桥迁此建村,沿称小马家桥。

  卧牛山中村位于洪家园以北1公里,卧牛山北麓,东邻卧牛山东村,西为卧牛山西村。182户,696人。设卧牛山中村村民委员会。

 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卧牛山西村同。因此处居中,沿称卧牛山中村。

  卧牛山东村 位于洪家园以北1公里,卧牛山东北脚,小清河西岸,西邻卧牛山中村,北为小洼庄。255户,880人。设卧牛山东村村民委员会。

 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卧牛山西村同。此处位东,沿称卧牛山东村。

  小洼庄 位于洪家园以北1.5公里,济青高速公路北侧,东为孟家庄,南邻卧牛山东村,西为堰头。84户,327人。设小洼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黄河上水堰头被淹,有9户人家从堰头迁此建村,因地势低洼,沿称小洼庄。

  盖家沟 位于洪家园西南6.5公里,东北邻济青高速公路济南零点立交桥,北为西杨家庄。263户,740人。设盖家沟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原名盖家庄。盖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盖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盖家沟”。到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村中因黄河涨水冲了一条沟,而沿称盖家沟。

  西杨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6公里,东邻大刘家庄,北为高墙王庄。116户,420人。设西杨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杨家庄。杨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杨家庄"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洛口乡鹊华四:杨家庄”。1958年,为区分同名村,加方位沿称西杨家庄。

  高墙王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5.5公里,东邻高家庄,南为西杨家庄,西北为姬家庄,北依济青高速公路济南零点立交桥。198户,716人。设高墙王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王家庄。王金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王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王家庄”。以后因在村周围修筑高墙以防黄河洪水淹村,沿称高墙王庄。

  高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4.5公里,济青高速公路济南零点立交桥东侧,西邻高墙王庄,东北为王保庄。115户,394人。设高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高家庄。后高姓户绝,仍沿称高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高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高家庄”。

  石门李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4.5公里,小清河北岸,南邻小张褚窝,西为大刘家庄,东北为前王庄。341户,1078人。设石门李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20),原名石门。李孝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。为祭祖曾在村内修建石门一座,而得名。后沿称石门李家庄。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有“洛口乡鹊华四:石门李家庄”的记载。

  前王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4公里,西南为石门李家庄,北邻后王庄。265户,1003人。设前王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王二庄。王氏兄弟俩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而得名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王二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前王二庄”,以后因分为两村,此处位前,沿称前王庄。

  后王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4公里,南邻前王庄,北为王保庄,东依华山。265户,1002人。属前王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前王庄同。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有“洛口乡鹊华四:后王二庄"的记载。此处位后,沿称后王庄。

  王保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4公里,东邻郅家庄,西南为高家庄。203户,618人。设王保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王保家庄。王先保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先迁居遥墙,于永乐二十二年(1424)又迁此建村,而得名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王保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王保家庄”。以后沿称王保庄。

  郅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3.5公里,东依华山,南邻山根郅家庄,西为王保庄。60户,208人。设郅家庄村民委员会。村东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阳宫、古名泉、华泉(明代古建筑)和华山风景区。

  相传,约在东汉建武年间(25—56),因郅氏在此定居烧窑为生,后住户聚居形成村落,遂之建村。以姓氏得名郅家庄。当地流传有汉光武帝刘秀经此遇险,被郅金莲相救的故事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黄台路:致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郅家庄”。

  山根郅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3.5公里,东依华山,西邻王保庄,北为郅家庄。303户,992人。属郅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因黄河经常涨水淹村,部分住户由郅家庄迁至华山山根下建村,而沿称山根郅家庄。

  山北陈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2.5公里,华山北侧,东南邻山东陈家庄,北邻陈家庄,东北为山头店。62户,210人。属山东陈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山东陈家庄同。因在华山以北,沿称山北陈家庄。

  陈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2.5公里,华山北侧,东邻山头店,南为山东陈家庄。145户,473人。设陈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陈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陈家庄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黄台路:陈家庄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鹊华四:陈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陈家庄”。

  山东陈家庄 位于洪家园以西2.5公里,华山东侧,东为东杨家庄,东北邻山头店。130户,405人。设山东陈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相传,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因黄河涨水,陈氏等诸户由陈家庄迁居于华山东麓建村,而沿称山东陈家庄。

  还乡店 位于洪家园西南3.5公里,小清河南岸,东北邻驴山庄,西为石门李家庄。753户,2576人。设还乡店村民委员会。1992年,发现明代五尸墓。有石刻墓志二方:一为明故浩封孺人洪母周氏墓志;二为明故奉议大夫湖广按察司佥事洪公墓志。

  明代,原名还乡店闸。曾称百柳树,因此处多植柳树,故名。俗称韩家店,以姓氏得名。流传有“刘成还乡”的神话故事。以后沿称还乡店。县志记载:明《历乘》“刘成还乡店闸”,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黄台路:韩家店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还乡店(旧志名韩家店)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还乡店”。

  驴山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2.5公里,驴山南侧,小清河北岸,西依华山,北邻东杨家庄。134户,491人。设驴山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),住户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,因建村在驴山山脚下,得名驴山庄。

  东杨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2公里,小清河西岸,东邻菜园庄,南为驴山庄。301户,1007人,设东杨家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原名杨家庄。杨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1958年,为区分同名村,加方位沿称东杨家庄。

  菜园庄 位于洪家园以南1公里,小清河西岸,西邻东杨家庄,西北为山头店。348户,1216人。设菜园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相传,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封名为朱三省的风水先生,在此种菜园,遂建其村,沿称菜园庄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黄台路:菜园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北乡南会清二:菜园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张马乡南会清二:菜园庄”。

  大刘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5公里,大桥路西侧,南邻宋家庄,北为高家庄。125户,538人。设宋刘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),原名刘家庄。刘氏仨兄弟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后分为两村,其兄处沿称大刘家庄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南会清一:刘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马家乡南会清一:大刘家庄”。

  宋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5.5公里,大桥路西侧,东北为石门李家庄,北邻大刘家庄。8O户,331人。属宋刘庄村民委员会。农历二、七日逢集。

  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宋家庄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黄台路:宋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洛口乡鹊华四:宋家庄”。

  西冯家堂 位于洪家园西南5.5公里,大桥路西侧,东邻宋家庄,西为西杨家庄。40户,163人。属宋刘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清代,原称冯家堂。因冯氏早居建村得名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北乡南会清一:冯家堂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马家乡南会清一:冯家堂”。光绪十三年至十六年(1887—1890),曾遭黄河洪水连淹三年,部分住户由黄河北冯堂迁此,后分两地建村,加方位沿称西冯家堂。

  东冯家堂 位于洪泉园西南5公里,北邻石门李家庄,西为宋家庄。4O户,160人。属宋刘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冯家堂同。此处位东,此外往东,沿称东冯家堂。

  小张褚窝 位于洪家园西南5公里,大桥路西侧,北邻石门李家庄,西为宋家庄。21户,98人。属宋刘庄村民委员会。

  清光绪十三年至十六年(1887—1890),因地处遭黄河洪水淹,部分住户由张褚家窝迁此建村。沿称小张褚窝。

  小刘家庄 位于洪家园西南5公里,大桥路西侧,西邻大刘家庄,北为石门李家庄。35户,160人。属宋刘庄村民委员会。

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大刘家庄同。其弟住处沿称小刘家庄。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有“马家乡南会清一:小刘家庄”的记载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